
到日本,也还是为了寻找这样的机会。做消费这个大领域的人都知道,过去这几年行业的共识就是——出海是大势所趋。
当下这个行业的局面是这样的,跨境电子商务的热度跟16年以前的房产投资差不多,人人都想分一杯羹。
2020年前入局者已经享受完了流量红利,如今新入局的卖家面临的是平台抽成、合规成本、价格内卷三座大山。
拿亚马逊来说,2024年新增了入库配置服务费和低量库存费,同时仓储费也有所上涨。这些费用调整对中小卖家的综合成本产生了显著影响,我跟做外贸的同学聊了聊,算下来一年又多了至少上万美刀的成本。
除此之外,市场之间的竞争激烈,如Temu等新兴平台的价格策略对北美市场也带来了冲击。
但矛盾的另一面,是全球电商渗透率持续分化的机遇窗口,截至去年7月,全球互联网用户数量达到了54.5亿,预示着电商潜在用户的规模即将突破50亿大关,尤其是新兴市场潜力巨大:
·东南亚市场:电商渗透率在2018年至2023年间明显提升,从5.2%增长到19.7%,且仍处于快速上升阶段。这块地区电商市场整体呈现快速地增长态势,未来仍有较大发展空间。
·中东地区: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较高(中东土豪的刻板印象),但线上消费占比相比来说较低,电商市场潜力巨大。
·拉美市场:社媒电商增长迅猛,TikTok Shop等平台的渗透率也在逐步提升。
冰火两重天的格局,恰好说明电商市场在全球不一样的地区的分化,给去参加了的玩家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——卷到极致的赛道里,活下来的永远是懂ROI的操盘手,而不是只会铺货的铁憨憨。
接下来聊聊跨境电子商务的两种主要模式:DTC独立站和平台电商。无论你是刚刚踏入这样的领域的新手,还是已经有一定经验的老手,选择正真适合的运营模式都至关重要。今天我们就从我的视角出发,分享一些个人见解和实际案例,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。
如果你有一个长期的品牌梦想,并且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和运营能力,那么DTC模式(Direct to Consumer)绝对是一个值得尝试的选择。DTC模式的最大优点是品牌自主可控,这一个网站就是企业自己的“微型电商”。
你可以有自己的域名、用户数据,就像开了一家网红店,粉丝粘性极高。这种模式不仅让你的品牌更加个性化,还能在用户心中建立起更强的信任感。
举个例子,深圳安克(Anker)就是一个成功的DTC品牌。他们通过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模式,把充电宝卖出三倍以上的毛利,走的是品牌路线而不是价格战。这种方式不仅能提升品牌价值,还能带来更高的利润空间。
首先是流量成本高。新手卖家在“黑五”期间靠投流赚钱,可能会砸下50万广告费,只换回12万销售额,这样的ROI确实让人有些心酸。
其次,技术门槛也很高。Magento、Shopify等建站系统对绝对没技术背景的人来说简直是噩梦,支付、物流、SEO、广告投放全得自己搞定。
不过,国内已经有更多的企业在DTC赛道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,比如安踏和石头科技,它们都找到了对自己最合适的方法,玩得很溜。
但是,如果你经验较少,希望低成本快速起步,Temu、亚马逊、SHEIN等平台仍然是不错的选择。这一些平台能带来快速的流量增长,尤其是一些新兴平台如Temu,靠着极端低价策略和社交裂变打法迅速占领了美国市场,新手卖家非常容易就能快速出单。
在亚马逊上,A+认证、品牌旗舰店等官方背书能有效提升消费者信任度,减少转化成本。
然而,平台电商的缺点也很明显。首先是利润被平台压榨。亚马逊的佣金、广告费和物流费加起来,之前群里有个小老弟就说“亚马逊干了一年,发现搞外贸不如送外卖”。
其次是规则限制多。亚马逊的封号政策极其严格,稍有不慎,几万美金的库存就可能血本无归。
第三,在这种标准化电商里,内卷是极其严重的。在上面做的老手们,假如就是普通的大众消费品,没人敢做长期生意。一批SKU基本上3个月之后就要想想,是否有追赶抄袭的人,利润如果不过就要赶快撤退了。
所以,平台电商适合短期内快速变现,但如果想长期发展,还是要尽早布局DTC,建立自己的品牌护城河。
聪明的卖家不会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,而是选择全渠道布局。以安踏为例,他们通过Fastlane搭建了美国独立站,同时结合亚马逊和线下零售渠道,实现了全链路增长。
具体该怎么做呢?首先,独立站不单单是买个域名和搞个Shopify那么简单。你要解决支付风控、本地仓、多语言适配等一系列技术难点。这也是怎么回事像Fastlane这样的服务商可以帮助企业快速完成DTC独立站的布局。
其次,供应链与物流是DTC模式能不能成功的关键。Fastlane目前已经接入了30多个跨境及本地仓,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快速交付,避免因物流时间过长而流失客户。最后,DTC可当作品牌承接流量的主阵地,配合亚马逊等平台做引流。像我们比较熟悉的石头科技早期通过独立站积累品牌力,后期再借助亚马逊的流量实现了销量爆发。
让我们来看看安踏的成功案例。2023年末,安踏通过Fastlane的DTC服务,在美国市场推出了独立站,并借助NBA球星Kyrie Irving的影响力,迅速建立了品牌认知。他们的核心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首先,安踏采用了精准新品发布的策略,根据美国市场消费者的口味和需求,定期推出符合当地趋势的产品,不断拉动独立站的流量和关注度。其次,他们非常聪明地借助了社会化媒体的力量。Kyrie Irving的加盟为品牌增添了极高的公信力和话题度。作为一个拥有庞大粉丝群体和极高市场号召力的运动明星,Kyrie Irving不单单是一个代言人,更像是一个流量渠道。通过他的个人社交平台和新闻媒体报道,安踏新品得到了迅速传播和关注。
此外,安踏并没有局限在单一的线上渠道,而是实现了DTC官网、亚马逊平台和线下零售的全渠道整合。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闭环运营,确保了无论消费者习惯于哪种购物方式,都能体验到一致的品牌形象和服务质量。
尽管安踏是大品牌,但中小外贸卖家也能从中学到很多实用的经验。例如,利用Fastlane的数据工具FastInsight,重视细分市场的变化,定期推出符合目标客户的真实需求的新品。即便预算有限,通过精准定位和有限的试水,依然能够形成自己的产品节奏,为品牌积累忠实用户。
在社交媒体营销中,选择贴近目标用户的细致划分领域的KOL,往往更容易沟通且成本更低。重点是建立真实有效的口碑传播,让我们消费者觉得你的产品真诚可靠,而不是一味追求短期流量。
从我个人的观察来看,跨境电子商务如今已从简单的生意转变为需要技术、数据、品牌和渠道全面对接的综合战场。无论你选择哪条路,都要做好充分准备,面对流量成本和技术门槛的挑战,同时学会在政策风向和市场变化中寻找突破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