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五一”假日接近,家庭和亲朋好友之间,不免有些聚餐。哪些能去、哪些不能去,在哪吃、吃什么,党员干部应心明眼亮。
一日三餐,本是日子常事。但是,在有些场合,饭局的别有用心不在“饭”,而在“局”。反腐专题片《反腐为了公民》中有个细节:不法商人发现某领导干部爱吃什么菜,就精心安排饭局让他吃得适意;发现他爱抽烟,就连绵不断送上。这名干部逐步迷失自我,利用职权与影响力,协助不法商人承包工程建造项目,终究遭到党纪国法的制裁。
违规吃喝是典型的享乐主义、奢侈之风,腐蚀人们的魂灵,污染社会风气。更应警觉的是,不正之风和糜烂问题互为表里、同根同源。不正之风繁殖掩藏糜烂,糜烂行为滋长加重不正之风,乃至催生新的风格问题。有的党员干部腐化堕落,往往就是从一顿饭、一杯酒开端的。一而再,再而三,一朝一夕,他们在推杯换盏、觥筹交错之间,含糊了亲清政商联系的边界,滑入了违规违纪乃至违法犯罪的深渊。还有一些党员干部把饭局视作外交场,借着吃吃喝喝拉联系、拉关系,实则是拉帮结派、营私舞弊。这也简单诱发糜烂问题,乃至给一个当地的政治生态带来严峻不良影响。
一顿饭、一杯酒,绝非小事末节,而是关乎形象,关乎民意。抗日战争期间,蒋介石、先后请爱国侨领陈嘉庚吃饭,前者极尽奢侈,请客列支8万元;后者热忱朴素,自掏腰包请了一顿农家饭。陈嘉庚从中看到了我国与公民群众的水融,看出了这个党质朴廉洁风格中包含的远大志趣,他作出一个判别:“我国的期望在延安!”实践也充沛印证,“延安风格”打败了“西安风格”。
年代开展了,条件改进了,咱们尽管告别了“红米饭、南瓜汤”,但党员干部依然应当紧记“奢侈之始、危亡之渐”的道理,常怀忧患之心、常思节俭之德,从小事末节上加强束缚、标准自己,不断净化自己的社交圈、日子圈、朋友圈。
“身之操纵就是心”。风格问题,起决定作用的是党性。面临形形的“围猎”和引诱,广阔党员干部须修好“心学”,修养崇高品德情趣,从心底摆正自己的方位,慢慢地加强政治定力、纪律定力、品德定力、抵腐定力。
小事末节中有党性,有准则,有品格。党员干部要修养好的风格、树立好的形象,无妨先从管住自己的嘴巴做起。